综合要闻

微信扫一扫

正文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综合要闻 >> 正文

媒体聚焦 |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“机芯筑梦”实践团赴木脚村开展科技启蒙及民生调研

文章出处: 发表时间:2025-08-28

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万佛山镇的群山中,木脚村的鼓楼与稻田构成盛夏图景。近日,由湖南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团委书记江颖、党委副书记彭薪羽带队指导,18名学子组成的“机芯筑梦・湘遇未来”实践团以“科技启蒙+民生调研”双轨模式在此开展了为期7天的实践活动,构建AI课堂、乡土访谈、长效帮扶体系,累计授课112学时,覆盖80余名学生,走访30余户村民,让青春智慧在侗寨扎根。

AI启蒙课堂:让科技扎根泥土

为激发孩子对人工智能的兴趣,实践团结合年龄层次、认知水平及学院特色,开设了趣味AI课程。通过动画演示、生活实例,实践团成员讲解了AI概念与应用,同步开展知识竞答、进阶学习等活动,拓宽孩子们的视野、培养科技兴趣。课程结束时,由孩子们亲手创作的32幅“木脚村AI蓝图”贴满布告栏,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
为延续知识传递,团队同步建立了“侗心逐梦”微信回访答疑群,随时解答学习问题,与家长互动了解学生状况,针对性解决困难。每晚“AI小问答”中,孩子们总是积极提问,队员们用语音+手绘图解的方法一一回应。“现在娃总追着问家里的各个物件算不算AI,比看电视还上心。”村民吴大姐的话,就是对课程最好的注解。

乡土调研:倾听鼓楼边的心声

支教之余,团队以“聚焦民生需求、感知乡村变迁”为核心,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家,通过走访访谈、实地观察,调研老年群体、留守儿童及乡村振兴成果,形成兼具温度与深度的报告。

关注“银发群体”,解码乡村老人生活

实践团通过走访4户老年家庭发现,木脚村老人多“身体硬朗、心态豁达”:多数能参与种菜、养鸡等轻劳动,饮食以自种蔬果为主,生活规律;邻里常聚老年活动中心休闲,社交丰富;对村庄发展满意度高,认可村委会免费体检、节日慰问等福利,直言“日子踏实”。

这种状态源于三重支撑:长期劳动养成健康习惯,“每天下地转一转”成共识;子女虽外出仍常联系,邻里互助暖心;村委会提供的活动设施成精神寄托。调研也发现,部分老人面临“数字鸿沟”,智能手机使用、线上缴费等方面存在困难;少数家庭因子女兼顾育儿与务工,经济压力较大。老人们普遍期待与大学生交流,学习新知,了解外界。

呵护“朝阳力量”,倾听留守儿童心声

针对13名留守儿童的调研显示,他们均呈现“独立与渴望并存”的特点:其多与祖辈同住,监护人能保障基本生活,但学习辅导与心理关怀存在不足;部分孩子学习主动、自理能力强,会分担家务;性格或活泼开朗,或因缺父母陪伴而内向。

情感需求是留守儿童最突出的诉求:孩子们常念“想念父母”,渴望多视频交流;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,尤其关注城市生活、科技知识。调研同时发现,少数孩子因缺少父母引导,学习遇挫易畏难,课外多以看电视、玩手机为主,缺乏有益活动。

建言献策,以青年智慧助力乡村发展

结合调研,团队与村两委、驻村工作队深入交流,从三方面建言献策:

优化老年服务:开展“数字助老”活动,由大学生或返乡青年教老人用智能手机;依托老年活动中心增设健康讲座、手工艺制作等活动;

护航儿童成长:建立“课后托管驿站”,用村小教室提供作业辅导与兴趣拓展;联动家长设“每周亲子视频日”,引导关注情感需求;延伸微信群功能,邀校心理办老师入群支持;

深化乡村治理:发挥党员先锋作用,组建老年关爱、儿童陪伴志愿服务队,为特殊需要关怀人群做实事,谋福利。

调研中,团队深切感受到木脚村的振兴变化:特色农旅蓬勃发展,人居环境改善,村民幸福感提升。这既为调研提供了良好样本,也让队员更深知“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参与”这一真理。

长效答卷:让种子继续生长

活动结束时,村党总支书记吴菊凤代表木脚村向支教调研团队赠送了“艺术绘就乡村新篇,创新搭建振兴平台”的锦旗,这既是对实践团以AI赋能教育、助力振兴的肯定,也体现了对湖南大学参与乡村振兴的认可,彰显校地协同成果。同时,此次支教调研活动获人民网、中国妇女报、湖南日报、怀化日报等央地媒体以图文形式报道,让青春智慧在侗寨扎根生长。

当大巴驶离村寨,后视镜里的鼓楼虽渐渐变成了小点,队员们却深知:木脚村的故事还没有结束。就像孩子们在AI课上学到的“迭代”概念,这场青春实践不是终点,而是持续生长的开始——科技的种子已埋进侗寨泥土,终将在时光里长出连接大山与世界的桥梁!

转发自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“人民号”

怀化人民广播电台

通讯员:江颖、赵擎华、彭薪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