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学府,巍巍而立;藏之名山,纳于大麓。岳麓书院是湘楚文化的发源地,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,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仰慕者前来探访学习。
为深入学习岳麓书院精神,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岳麓书院时的讲话精神,学院特邀湖南大学银龄志工志愿者张世太教授机器人学院2023级新生讲述书院历史与湖大故事。
尚未进入书院,“惟楚有才,于斯为盛”的楹联便已存荡然浩气,耐人寻味,这大气苍劲的颜体文字构成了岳麓书院千百年的文化根基。张教授为大家介绍到,对联的上联“惟楚有才”出自《左传》,下联“于斯为盛”出自《论语》,寓意为湖湘地区人才辈出,在岳麓书院最为兴盛。而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时,给予了”惟楚有才,于斯为盛“新的时代解读:“斯”不再是单纯指岳麓书院,而是这个属于我们的人才井喷的奋斗新时代。
白底黑字的对联,于无言中向我们青年传递精神力量,那就是大气包容的大国精神,执着坚持的凝聚精神,自我塑造的成才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。时光流转,岳麓书院门前的对联对古今学者们诉说着不朽文脉千年的辉煌,也激励着新一辈的湖大人接力传承,赓续奋斗。
沿着岳麓书院被雨水浸湿的石砖路,大家来到了孔子像前。高大的孔子行教像庄严矗立在这座幽静雅致的书院里,仿佛在这一瞬间,我们化身成千百年前在岳麓书院求学的莘莘学子,聆听师长的谆谆教导,苦学儒术经文,怀抱一腔热血,要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天空悄然落雨,这片院落,唯余绿植幽香,千百年前的书声朗朗,以及此刻机器人学院学子们励志继承书院精神的坚定目光。
大成门前,张教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对联的来历与含义,提到祭祀孔子的习俗,讲述着儒家由盛转衰、又再度兴起的历史进程。新中国成立后,面对历史悠久的儒家文化和接踵而至的西方文化,毛泽东主席提出了“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,古为今用,洋为中用”的文化发展思路,体现我国的文化包容性与大国气度。
赫曦台上,大家从张教授的讲述中了解到,“赫曦台”得名于朱熹与张栻两位先贤。在那场被后世称为“朱张会讲”的盛况空前的学术讨论中,正是他们开创了自由讨论的学风,也让岳麓书院名声大躁,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之一。
接着同学们来到了中国书院博物馆。走进博物馆,看着一件件静躺于陈列柜中的文物,同学们好似穿越时空,回到了北宋时期,亲历着岳麓书院的兴起;神游于南宋的书院,聆听古时的先生们讲课;穿越到近代,见证书院的学生们在颠沛流离中办学传教,在内忧外患中挺身而出,将毕生所学经世致用。
随后,同学来到了“潇湘槐市”。张教授提到,这块“实事求是”的牌匾,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,使其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带领新中国前进的伟大征程中始终以“实事求是”为思想路线。岳麓书院的“实事求是”精神,不仅是我校的校训,更是湖南大学、湖湘人民的传家宝和发展脊梁!
讲堂中央金碧辉煌的“道南正脉”的横匾由乾隆皇帝亲笔题写,侧面反映了岳麓书院的学术成就与其受到的认可。侧边的石碑上镌刻着耳熟能详的岳麓书院学规,它鞭策着一代代的书院传人严谨治学,为人身正。绕过讲堂便可看见御书楼,高大气派的楼宇展现着岳麓书院作为学术中心的文化沉淀。
“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;书生意气,挥斥方遒。”同学们的身上透露着竞生勃发的气质,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湖大学子提出的“惟楚有才,于斯为盛”的要求。抚摸过岳麓书院的一砖一瓦,感受着岳麓书院的历史古韵,若说 岳麓书院的时代意义是“继往”,那么我们机器人学院的学生便要用实际行动和专业知识来实现“开来”。经过了这次对千年学府探访学习,同学们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努力方向,立志成为顺应新时代需求的岳麓学子!